IBCLC
  • 登录/注册
  • 关于我们
  • 认证查询
  • 知识观点
  • 新闻中心
  • 书籍工具
  • 专业课程
  • 首页
  • 孕 Pregnancy
    • 专题讲座整理录
    • 泌乳顾问执业相关
  • 产 Delivery
  • 哺 Breastfeeding
    • 母乳妈妈预备营
    • 母乳辣妈养成营
    • 职场妈妈女神营
    • 科学离乳不慌忙
  • 育 Raising
    • 新手妈妈训练营
    • 添加辅食有章法
    • 育儿烦恼理理清
  • 教 Education
热门课程

资讯热点
  • 如何成为IBCLC?
  • 就缺你了,只需5分钟,快来参加2019母乳哺育调查!
  • 《泌乳顾问考试综合复习》(第四版)首批读者告知书

热门知识
  • 乳房的反向按压讲解视频
  • 用对吸奶器 4要YES 4不要NO
  • 这些食物会回奶?韭菜大麦燕麦薄荷……
  • 泌乳顾问
    怎样让宝宝吃奶吃得更舒服?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140

    让宝宝吃得更舒服,好的母乳哺育姿势很重要,它会使整个喂奶过程舒适、愉快并且是达到母子双方满意的关键。不仅能让哺乳过程感觉舒适,还能避免妈妈出现乳头疼痛,而且还能促进宝宝的有效吸吮。但妈妈首先要找到自己最舒适的哺乳姿势,妈妈感觉到身体舒服了,对孩子身体的支撑也会变得可持续,也容易让孩子感到更加稳定。妈妈可以尝试不同的姿势,试试不同的辅助物品,在喂奶前可以多预备些靠垫或随手可及的枕头,或是支撑宝宝,或者用枕头给自己或者宝宝的身体一些支撑,不要吝惜地使用安全的支撑物来让身体更加自在舒适。在喂奶时,将宝宝送给乳房,而不是将乳房送给宝宝。让宝宝贴紧妈妈的身体,妈妈用空出来的另一只手适当的支托乳房可以采用C型握法,不建议用剪刀手,这种方式有时候反而影响宝宝含住整个乳晕。除姿势之外,孩子对进食的好感度来源还有很多,比如妈咪的情绪状态,周围环境带来的感受,是否有强迫喂食……妈妈注意观察孩子的反馈,给到孩子适当的回应,让孩子对乳房和妈妈的胸怀有更多好的感受,家人一起参与安抚婴儿,让妈妈有机会更好地休息,生活中的很多小细节都能让吃奶成为一件享受的事。

  • 泌乳顾问
    什么时候喂养更好?为什么说不要等哭了再喂?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031

    很多妈妈在宝宝喂养的时间上存在疑惑,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要等到宝宝哭了,再给孩子喂奶,其实已经错了更好的喂奶时机。对新生宝宝或者小月龄宝宝来说,我们鼓励主动喂养,意思是不要等到出现明显可查的喂养信号再喂养:当新生宝宝从一个睡眠中转醒,开始摇动脑袋伸出舌头时,其实已经可以开始喂奶了。当小宝宝浑身扭动,呼吸音变的急促,张着小嘴巴在拼命地寻找什么,不断的伸吐舌头,甚至会伸展一些拳脚,发出一些声音唤起周围人的注意,这些都是喂奶的好时机。当宝宝仅仅需要妈妈的怀抱时,他可能也会有如上的表示,在哺乳的整个过程喂奶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不受刻意的限制,妈妈觉得奶胀的时候也是喂养信号,特别是在月子里前几周,频繁哺乳也是母乳喂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哭闹常常是想吃奶的最后信号了,但是,也并非所有的哭闹都表示宝宝饿了。有时也有可能是尿布湿了,或者是身体不舒服了,想要那拿什么拿不到了,等等。在宝宝哭之前喂奶不但能促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对大月龄的孩子来说,很多母亲已经和孩子建立了一定的默契,喂养已经不需要特别精心的观察就已经水到渠成,但仍旧本着按需喂养的原则,如果你暂时找不到其他方式去回应孩子的需要,乳房仍是不错的选择,但大月龄的孩子需要变多了,对世界各种事物的兴趣也在增加,不论是进食还是安抚,乳房慢慢地就不能够全部满足他们的需要了。

  • 泌乳顾问
    什么叫“奶阵”?怎样才会有“奶阵”?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113

    奶阵也有人称它为“喷乳反射”或“泌乳反射”,哺乳期妇女因宝宝吃奶吸吮,或刺激乳头等因素引发催产素分泌,进而促使较大量乳汁在短时间内涌出的反应。喷乳反射有时候会伴随乳房疼痛、酥麻、痒感,但也可能没有任何感受。奶阵更多发生在妈妈比较放松的时候,当母亲看见孩子可爱的模样,或是宝宝吃奶吸吮后,都可能促发奶阵。没有充盈感的乳房也一样会有奶阵。奶阵来的时候,奶速比较快奶量比较大,小宝宝不适应或者调控不及也可能会呛奶,如果没有影响孩子吃奶的热情,妈妈可以正常喂养,随着供需平衡的到来,奶阵也会慢慢没有那么冲。同时,使用半躺喂等姿势减轻地心引力对奶阵的加速也可以减少孩子被呛的可能性,也可以稍微挤掉一些乳汁再喂养。在挤奶前刺激奶阵,可以提升挤奶的效率。一般刺激奶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温热敷乳房,或是泡温水澡、淋浴。2、 用手轻轻的拉或揉乳头,温柔的左右旋转乳头让乳头变的坚挺敏感以刺激奶阵。3、 如果和其他的妈妈一起挤奶可以让你放松的话,奶阵可能更容易来。4、 宝宝不在身边时,可以播放宝宝的视频或录音,触摸宝宝的衣服和用物,多想想宝宝吃奶的样子,也可以刺激奶阵。如果宝宝在身边,可以抱着宝宝,轻轻摩擦乳房,刺激奶阵。5、 放松心情,让先生帮忙放松肩颈背,可以做适当的按摩。简单说,就是怎么舒服怎么放松怎么来。

  • 泌乳顾问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吸奶器?什么时候不要使用吸奶器?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966

    使用吸奶器的目的是为了在特殊情况下延续母乳喂养,常见使用吸奶器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 孩子出生头几天因为一些情况母婴分离,或者孩子吸吮有障碍,这些孩子不能吸吮或者无法更多有效吸吮妈妈乳房的情况下,使用吸奶器对乳房进行刺激,能比较好地保证母乳分泌。二、 长期母婴分离不能直接喂养的情况下,吸奶器可以帮助维持刺激,保证乳汁持续分泌。如早产儿住院、患病住院等,妈妈可以将母乳吸出置于冰箱里根据情况冷藏或冷冻保存,对于早产儿来说母乳更是宝贵和重要,挤出的乳汁可以通过其他喂养方式喂给孩子;三、 妈妈乳汁分泌太多,供大于求,乳房涨得难受,可以在指导下适当使用吸奶器,但是使用时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要过度排空,否则可能反而会刺激过度泌乳。四、 妈妈乳头皲裂或乳房伤口不便直接喂养,可以将乳汁吸出保持乳汁分泌也避免乳汁淤积。五、 职场妈妈白天离开宝宝,可以用吸奶器定时将乳汁移出带回去作为孩子第二天在家的食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背奶。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请不要使用吸奶器:1. 正常喂养,乳房没有任何不舒服,不需要使用吸奶器将乳房排空。2. 如果使用吸奶器会让乳头、乳房伤口更加疼痛请不要使用吸奶器。3. 乳房有局部淤积时,吸奶器的刺激也可能造成局部淤积更加严重。4. 乳房涨硬的时候不能使用吸奶器。哺乳期乳房高度充盈时,乳房内的压力也会随之升高,乳腺组织,皮肤,血管,淋巴组织等受到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个时候用吸奶器抽吸,很有可能造成乳房疼痛甚至组织损害。

  • 泌乳顾问
    乳房太小,奶水会够吗?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055

    决定乳房大小的是脂肪、结缔组织而不是乳腺管,不论乳房大小,每位女性都有15-25根乳腺管,4-18个乳腺管开口,除了母婴双方发育和疾病的问题,妈妈们都能喂养好自己的小宝宝。其实自然界一直在告诉我们乳汁多少与乳房大小没有关系,比如海豚,它可没有大大的乳房,但仍然可以哺育它们的海豚小宝宝。其实,。如果新妈妈拥有发育正常的的乳房、大脑及正常可以分泌激素,只要宝宝吸吮有效,妈妈的大脑就会下达命令,释放泌乳素入血,泌乳素促使泌乳细胞分泌乳汁,围绕腺泡周围是肌肉细胞,催产素可以使肌肉收缩,当它们收缩时,便可以挤出乳汁,引发喷乳反射。连接乳腺泡的小管子,是乳腺导管,它是输送乳汁的重要管道。也是存放乳汁的地方。乳汁的分泌是会受妈妈的情绪和信息影响,如果妈妈自己和家人都在质疑乳房太小或太平,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奶水,这样妈妈的奶水才可能真的分泌不够,还会减少。乳汁减少和乳房大小没有任何关系。小乳房妈妈一样可以喂饱自己的孩子。

  • 泌乳顾问
    好吸奶器的选购建议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038

    目前市场上的吸奶器按使用功能分为手动和电动的两种,手动的比较温和,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乳房情况随时调整吸奶的频率和压力,对乳房损伤较小,但是长时间挤奶容易手酸。比较适合短期,临时使用。电动吸奶器省力但是压力和频率都是机器设置好的,不能根据妈妈自身的乳房情况做更多的调整,所以一定要选温和舒适的吸奶器。一般好的电动吸奶器价格都比较贵,如果妈妈要长期使用,在不知道吸奶器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下,可以买个手动可以升级为电动的吸奶器,这样也不至于太浪费,但是买之前一定要确认好,手动吸奶器是否可以升级为电动吸奶器。吸奶器根据数量划分为单边和双边吸奶器,双边吸乳可节省吸乳时间并提高吸乳效率,但是对吸奶器的主机有较高的要求。大家在选择吸奶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欢来选合适的产品。挑选吸奶器的要点:1、 吸奶器需具备适当的吸力,设计很重要,并不是吸奶力度越大越好,通常宝宝吮吸的负压大概是180-220mbar,而不是单纯的拉张乳头吸奶器的设计在这个负压范围内得容易吸出乳汁,那就是好的吸奶器。2、好的吸奶器正确使用时,乳头没有疼痛感,温和舒适,它是在越模仿宝宝吮吸。3、可调整吸引压力和频率档位。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吸奶器,都会设计有两个频率,快频率“刺激奶阵模式”和慢频率“吸奶模式”,并设多个吸奶压力档位可供妈妈选择,妈妈们只要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吸奶舒适的频率和压力就可以了。4、选择合适的吸奶器罩杯,如果罩杯严重不合适有可能会伤及乳房和乳晕,吸奶效果也会受影响,当然吸奶体验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面前市面上的吸奶器罩杯大部分都是硬罩,安朵calypso,是款全软罩吸奶器,但是也有缺点,安装比较麻烦,但是有妈咪觉得吸着非常舒服。5、方便清洁和消毒,在选择吸奶器的时候,要考虑是否有很多小配件,小配件是否容易掉入下水道或者遗失。6、选择带有隔菌功能的吸奶器,避免奶水倒灌,增加细菌滋养的风险。

  • 泌乳顾问
    什么时候需要手挤奶?手挤奶可以怎么做?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018

    手挤奶用到的场合不少,例如:1、 外出暂时无法亲喂,需要移出乳汁减缓乳房压力2、 乳房涨硬,手挤奶帮助排软乳晕,帮助孩子更好含乳,或者后续安全使用吸奶器3、 上班背奶,和吸奶器结合起来提高挤奶量4、 感到奶涨,稍微手挤就可以立即减缓不适,也避免过多移出乳汁5、 没有带吸奶器,或者断电无法使用电动吸奶器,双手却不会忘记带6、 ……下面我们来讲讲手挤奶的步骤:1. 挤奶前,先剪指甲,把手洗干净。选择舒适的体位,站姿或坐姿均可。2. 将拇指放在乳晕上方,食指放在乳晕下方,与拇指相对,其它手指托住乳房。另一只手将消毒干净的容器靠近乳房。3. 拇指和其他手指直接往后朝胸腔壁方向用力压到底,确认压到底后再轻轻对挤,将乳汁移出。4. 反复一压一放动作,直到没有奶水流出。5. 挤完一侧再挤另一侧乳房。手挤奶的操作不应该造成乳房疼痛,或在挤奶时造成乳房发红,手挤奶不是在乳房表面搓揉或拖拽乳头,错误的手挤奶方式也会造成乳房伤害,若不能很好掌握要领,请联系您的哺乳指导获得专业帮助。

  • 泌乳顾问
    母乳够不够到底怎么看?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432

    1. 宝宝吃奶的特征宝宝从乳房有吸吮到足够奶水时,会有一些特征。当宝宝吃到奶水时(只是含着乳房出现一些吸吮的动作,并不表示宝宝有吃到奶水),你会看到宝宝的下巴在嘴巴张大到闭起來之前,会停顿一下。所以一次完整的吸吮应该是:张大嘴巴?暂停?合起来。如果你想要亲自感受这个动作,你可以将食指或是其他手指头放入自己的嘴巴吸,就像你在吸一根吸管那样,当你「吸」的时候,你的下巴会一直向下;一旦停止吸的动作,下巴就会向上恢复原状。当你有看到这样的暂停动作,就表示宝宝从你的乳房上吃到一大口的奶水。暂停的时间愈长,表示宝宝吃到的奶水愈多。一旦你能明白这种暂停动作所代表的意义,你就不会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所困扰。像是:“每边乳房喂20分钟"。宝宝以有出现暂停动作的方式吸奶20分钟,可能就不需要再喂另一边乳房。宝宝在乳房上只有轻轻的吸,但没有真正喝到奶,吸20小时仍是会吃不饱。2. 宝宝的排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宝宝会排出深綠色、近乎黑色的胎便。胎便在怀孕期间便累积在宝宝的肠子内,在出生的头几天排出。到了第三天,当母乳吃得比较多时,大便颜色开始变得较浅。通常到第五天,排便呈现是正常母乳便,而正常母乳大便是糊状到水稀状、芥末色且通常有一点臭味。然而,大便也可能跟这样描述有些不同,大便有可能是绿色或橘色、可能有凝乳或有黏液、或者可能与刮胡膏的黏稠度相似(如气泡),这些颜色的大便并不表示有什么问题。纯吃母乳的宝宝在出生的第三天开始有较浅色的排便,表示宝宝的情况是很好。观察排便量和频率,是了解宝宝是否有吃到足够奶水的最好方法之一﹙仅次于是观察宝宝的吸奶﹚,但不过分担心。第 3-4 天后,宝宝排便应该会增加,一直到满一周时,他应该每天最少会排 2-3 次黄色的大便。此外,许多宝宝在几乎每次喂食后会大一点在尿布上。宝宝到出生的第四或第五天还在排出胎便,应该在马上就诊。只排出棕色大便的宝宝可能没有吃到足够奶水,但这未必可靠的。在出生 3-4 周后,有些母乳宝宝的大便形态可能会突然从每天大很多次变成三天或甚至更久大一次,甚至有些宝宝曾经有 15 天或更久没有排便。只要宝宝是除此以外都很好,且大便通常是糊狀的或软的、黄色的、没有便秘,那就没有必要担心,没有治疗是必要或必需的,因为这些是正常的。任何一个 5-21 天大宝宝在 24 小时内没有排出至少一次大量的大便,应该马上到哺乳门诊咨询。一般来说,少量、少次的排便在这期间表示没有吃到足够的奶水,当然也可能是例外,一切都很正常,但最好还是要注意。3. 排尿在出生 4-5 天后,如果宝宝在 24 小时内有换 6 片湿透(不仅仅湿)的尿布,你可以相当地确定宝宝吃到足够的奶水(假如他只吃母乳)。不过,新式超级干爽的纸尿布通常在尿布充满尿的时候还是很干爽,但湿透的尿布是很重的。这样的判断方式并不适用在有给予额外水分的宝宝身上(母乳宝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再喂水,并且如果是以奶瓶喂水,也会干扰母乳哺育)。在出生几天后,宝宝的小编应该较多是无色,不过偶尔深色的小编是可以不用担心的。在出生的头 2-3 天有些宝宝会排出粉红色或红色的小便,不要惊慌,这不表示宝宝脱水,没有人知道这表示什么,也不知道这是否是不正常。毫无疑问地这跟宝宝在这段时间奶水吃得比瓶喂宝宝少有关,不过瓶喂宝宝不能拿来当做母乳宝宝的标准。总之,这种红色尿液的表现提醒我们要去注意宝宝是否含好,并要确定宝宝有从乳房吃到奶水。在出生的头几天,宝宝含得好,才能吃得到妈妈的奶水。在这段期间,在用奶瓶或杯子喂宝宝喝水或用手指喂食,只是让宝宝出院时尿液不是红色的,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通常这时候要修正宝宝的含乳姿势并使用挤压乳房来来解决问题。假如再次含上和挤压乳房不能让宝宝吸到充足的奶水,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不直接使用奶瓶而补充液体。限制吃奶的时间或限制喂奶的次数也会减少宝宝吃奶的量。关于体重计和体重1. 每台体重计都不一样。我们发现每台体重计都有很显著差异,且体重常常被读错。一片尿湿的布尿布可能重达 250 克重或更多,因此宝宝需要光着身体秤重或换一个新的干尿布。2. 许多关于体重增加的规则是从配方奶宝宝的成长观察来的,这不一定适用在母乳哺育宝宝上,修正哺乳的方式可以让一开始长得较慢的宝宝再长回来修正哺乳的方式可以让一开始长得较慢的宝宝再长回来。而成长曲线只是參考而已。以上资料来自Jack·Newman医生的哺乳单张。

  • 泌乳顾问
    孩子吃得多就是好吗?过度喂养是什么?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139

    中国有句古话叫“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我们也常常说,吃饭不要吃到撑,七分饱身体更舒服,其实对于小婴儿更是如此。婴儿的胃很小,初生婴儿胃容量只有5-7ml,第3天胃容量在22-27ml,第5天大约57ml,一周到六个月,宝宝胃容量在60-120ml之间,且早期宝宝的胃部没有多少弹性。对于这样的胃部情况,小婴儿需要通过少时多餐的方式来获得他需要的乳汁。母乳亲喂是回应式喂食,即孩子需要吸吮才会有乳汁产生,当孩子不需要更多乳汁时,他的吸吮会切换到安抚模式,即只是单纯吃个舒服而不是在移出乳汁,以避免给自己的身体带来负担。但当我们使用奶瓶喂养时,由于奶瓶不能分辨小朋友不同的吸吮,甚至只要孩子口腔轻轻的压力都会出奶,而吸吮和吞咽又是一组反射,在早期,小婴儿自己很难协调好吸吮吞咽和呼吸这三件事,在不知不觉间小婴儿就会吃到过多的乳汁,乳汁量甚至是自己胃部容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度喂养。过度喂养不但给孩子的消化系统造成负担,也同时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压力,并不是健康的喂养方式。如果我们使用瓶喂必须注意技巧,通过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喂养,当然,亲喂永远是第一顺位的选择。妈妈们需要明确,吃的舒服吃的健康,比吃的多重要得多,而单纯吃得多并不代表孩子健康。

  • 泌乳顾问
    宝宝胃容量到底有多大?头一周宝宝的胃容量特点。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5-07-11   阅读数:1056

    我们在工作中,碰到很多妈妈们看到刚出生没几天的宝宝吃完母乳还嗷嗷嗷的哭,小嘴不停的找吃的,就以为自己母乳不足,该加奶粉。刚出生第一天的小宝宝,他的胃容量跟一粒小弹珠差不多(5-7ml左右),而且胃没有弹性,喂的太多,容易溢奶。妈妈刚开始初乳分泌的量和这个差不多,就是因为胃太小了,少量多餐是宝宝的正常喂食形态,这样宝宝才能吃得舒服。第三天的时候,宝宝的胃容量增加到22-27ml,和弹珠相比,他的胃真的长大了很多,但仍旧不那么大,也许接近一个小小的鸡蛋。等到第十天的时候,胃容量就已经增加至60-80ml。这个时候宝宝的胃已经有乒乓球那么大了。宝宝这样的情况,需要的是少食多餐的喂养模式,所以我们建议尽量让婴儿和母亲一起,可以在婴儿有任何疑似要吃奶的表现时就可以随时喂奶,而早期频繁的喂养也可以刺激乳汁的分泌。虽然以瓶喂的方式一餐就能吃很多,但让宝宝并不大的胃容量扩张好几倍,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喂养方式呢。宝宝的胃会随着宝宝的成长继续慢慢长大,直等到他成年人。到那时,他的胃差不多会有一个西柚那么大,大约500-1500ml。所以妈妈也不能太着急,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硬撑着孩子。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产后康复

懿英教育是专注于孕产哺育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和咨询服务。2013年率先将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概念引入中国,并在此后持续提提供泌乳支持、孕产照护、母婴芳香按摩、托育管理、儿童早期教育等专项技术咨询,为各类母婴健康机构,包括医院产科、新生儿科、乳腺科、妇保所等科室,以及公共卫生保健中心、母婴健康服务中心等输送专业人才。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金吉路778号1幢216室

课程咨询:4008566331

新浪微博:@懿英YIYN

婴幼儿抚触 关注公众号
IAIM 课程咨询

沪ICP备18017757-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