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生病的四种猜测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1-12 阅读数:763
之前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和大家分享了《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生病?》,下面就来和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将来和大家分析一些关于为何生病的原因猜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是因为缺乏维生素吗? 经常有爸爸妈妈怀疑是缺乏维生素或者某些营养,导致孩子经常生病。但感冒的原因其实不是营养不良或者缺维生素,不是天气原因,也不怪吹空调,不是因为冷发没吹干,脚受了冻,或者在外面玩耍吹了冷风…… 我们要知道感冒,几乎是不能预防的,因为空气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感冒病毒,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感冒,勤洗手可以减少传播但是也无法高效预防感冒。感冒和生很多小病就是成长的一部分,就像不经历童年,到不了青年、中年,不经历这些大大小小的感染也无法成长成以一个免疫力正常的大人。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感染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免疫系统,越来越能够更好地防卫疾病。 二、是不是有潜在的严重问题? 很多父母还会担心如果孩子经常感冒(或者生一些小病),会不会是因为有什么严重的健康问题没有发现。实际上,有免疫问题的孩子并不会比免疫正常的孩子更容易感冒。有没有免疫问题的主要区别是,有免疫问题的孩子一旦生病,会很不容易康复,经常需要住院,并且他们住院时间会更长。他们也会更容易感染大病,或者由小病发展处严重的并发症,比如一年肺炎几次,或者皮肤上经常出现脓疮(因为伤口不容易愈合,更容易感染,变严重)。另外,如果孩子有未发现的严重的健康问题,他们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容易非常瘦小,并且在没有那些小病的时候也会看上去不健康、不精神。 三、生病了消化不好,需要忌口吗? 一般来说都不需要忌口。经常看到有朋友在孩子生病的时候,限制孩子的饮食,比如不给吃鸡蛋,不给吃肉。其实生病时,也是孩子很需要营养支持的时候——免疫系统在前方辛苦作战,后方却还克扣饮食,这多不合理啊。以腹泻为例,腹泻时流失的不仅仅是水分和电解质,对营养的消耗也很大,研究表明,日常的饮食有助于缩短腹泻病程,有助于身体恢复。如果孩子没有胃口,当然不必强迫他们吃。等到病好了,胃口和体重都会回复的;如果孩子有胃口,就让他们好好吃,像平常一样,正常的饮食。 四、如果孩子经常生病,如何照顾? 首先要看孩子的整体状态,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很好,比如烧一退,立马精神了;整体的发育状况也很好,那么就不用太担心他们的健康。哪怕他经常生病,也是一个很健康的孩子。 如果是病毒感染,我们可以尽量帮助孩子减轻症状,尽可能让他们感到舒服一点,比如在高烧不适的时候,给他们服用退烧药,多喝水,让他们多休息。但要真正病好,还是要靠身体自己战斗,并给时间恢复。 如果是细菌感染,不严重的时候,医生可能会给一些广谱抗菌的抗生素(但某些轻微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在有较严重的感染的时候,需要做实验室检测确定菌种来选择抗生素。通常用抗生素后,孩子的症状会很快减轻,但是即使症状已经消失了,也要将抗生素的疗程服用完,确保消灭掉感染菌,避免留下一些“活口”,造成反复感染,或者出现耐药性。
-
为什么我的孩子总是生病?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1-11 阅读数:812
有的小朋友似乎总是在生病,一场感冒接一场感冒,一次腹泻接一次腹泻。很多爸爸妈妈都有同样的困惑,孩子会不会生病生得太频繁了?她/他的免疫系统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告诉你,孩子们常常会从6个月后开始生病(通常是感冒),因为他们出生时从妈妈那里获得的免疫力开始衰减,他们需要发展壮大起自己的免疫系统了。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还能继续通过母乳获得一些额外的免疫保护。不过,能撑到一岁不生病也已经很不错了,一岁后也会开始一轮一轮地生病。 孩子们总是生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时无刻不暴露在“新的”病毒中——很多我们成年人已经免疫的病毒,对孩子的免疫系统来说,都是初次交手。在没有作战经验的情况下,被病毒入侵导致生病,其实真的情有可原。无论你把家里收拾得多么干净,无论你多么注意自己和孩子的个人卫生,无论你怎么消毒,我们身边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光是感冒病毒,已知的就有200多种,它们都非常狡猾,经常伪装自己(突变),瞒过免疫系统,侵入身体。 孩子的身体会通过和各种各样的病菌交手,逐渐筑高城墙,升级装备,但是,这需要时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我们没有太多能够干预的,是孩子必须要面对的成长。免疫系统可能需要好多年的实战操练才能够更好地对抗各种各样的病毒。如果孩子上幼儿园了,他们会在短期内面对更多的病菌。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哥哥姐姐也会把他们在学校里遇到的病毒带回家,让小的免疫系统操练操练。如果家里人比较多,或者孩子平常接触的人多,会更容易生病,因为人们进进出出容易把病菌带到孩子身边。 根据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的调查发现冬天感冒的几率大概是其他季节的三倍,并不是因为冷,主要是因为冬天的时候,人们会在室内呆更长时间,循环呼吸着彼此呼出的气体。如果室内有人吸烟,也会让孩子对病毒更敏感,更容易感冒。感冒后又会更容易患别的疾病,比如肺炎。但并不是不吃感冒药,或者咳嗽太久导致了肺炎,肺炎常常在呼吸道感染后发生,比如感冒或者流感后,是否吃药并不影响患肺炎的概率。 因此在给小朋友孩子生病并不用着急,下一次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将会为大家分享是否是因为孩子身体原因造成的常生病现象呢。
-
牛奶加热会损失营养、生成有害物质?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1-04 阅读数:1047
即将进入冬天了,对于牛奶来说可能会有点凉,那么想要加热却又害怕损伤了牛奶里的蛋白质,不加热可能给孩子喝了又不好。那么对这种加热牛奶是否会造成营养的流失呢?下面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就来给大家解答这个疑惑。 一、“蛋白质发生变性”并不会降低牛奶营养价值 我们摄入蛋白质,并不是为了蛋白质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从蛋白质到氨基酸,蛋白质不仅要“变性”,还要被消化酶切成一个个小肽和氨基酸。通常所说的“变性”,是指蛋白质失去了自然状态下的空间构型,把分子伸展开来,反而方便了消化酶与蛋白质的充分接触,有利于消化。 二、牛奶煮沸也不会生成有害物质 所谓的“蛋白质烧焦”,其实是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与乳糖发生美拉德反应。“果糖基氨基酸”就是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之一。 果糖基氨基酸确实不再是氨基酸。从理论上说,这个反应确实“降低了”营养价值。但是,这个反应高效发生的适宜条件是“高温”“低含水量”。如果美拉德反应发生了,只要有很少的产物,也会导致颜色变深、出现不同的风味。 市场上的“常温奶”在生产过程中被加热到了135℃以上,而美拉德反应的程度也还是很低,只不过是“敏感的人能过体验到风味有所不同”而已。加热条件更极端的奶粉,是把牛奶浓缩之后再喷雾干燥——水含量很低,热空气的温度很高,而美拉德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并不高。 在大家的日常经验中,通过把牛奶加热到沸腾,也不会见到颜色变深、出现“焦糊味”的状况。这意味美拉德反应发生的程度微乎其微。说这种产物“影响人体健康”纯粹是吓唬公众——就像掉了一包盐到水库里,就说可能导致喝水的居民出现高血压一样。 三、不管是巴氏奶还是常温奶,都不需要消费者额外加热杀菌 当然,这只是说“把牛奶加热到沸腾”不会有害,营养损失也微乎其微,并不意味着推荐把牛奶煮沸了喝。 把牛奶加热有两个目的:一是杀菌,二是达到“适口温度”。 正规渠道的供应的牛奶有两种:巴氏奶和常温奶。巴氏奶就是通常所说的“鲜奶”,一般是把生牛奶加热到72°C,杀掉大部分细菌,在冷藏条件下能够短期保存。在保质期内,巴氏奶中的细菌不会长到有害健康的程度。另一种是常温奶,也就是“高温杀菌奶”“UHT奶”,是把牛奶加热到135°C,几乎杀掉了所有细菌。只要不开封,它在常温下也能长期保存。不管是巴氏奶还是常温奶,都已经经过了杀菌处理,在保质期内也不会“细菌超标”,也就用不着消费者再去进行“加热杀菌”。 至于“适口温度”,也就是“喝起来舒服的温度”,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在欧美,很多消费者觉得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藏温度”最好喝,而中国多数消费者则喜欢30到50°C的“热牛奶”。这只是一个饮用习惯的问题,与牛奶的安全与营养都没有关系。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加热到自己喜欢的温度也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加热到高温再等它凉下来。 最后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给大家总结一下,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牛奶,不管是巴氏鲜奶还是常温奶,都“没有必要”加热到高温,不过如果消费者要加热煮沸,并不会有害,也不会损失多少营养;而现挤现卖的“生奶”,拿回家煮开只能够杀灭存在的细菌,但安全风险依然不可忽视。
-
给孩子吃核桃或者核桃油,孩子会变聪明吗?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31 阅读数:1308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那么按照古话说的多吃核桃或者核桃油就能够变聪明吗?下面就和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一起来看看具体是会不会变聪明。 一、核桃里有什么? 核桃是一种坚果。大体而言,核桃中有15%左右的蛋白,不到10%的膳食纤维,以及大量的油脂。中国营养数据库里列出来的脂肪含量是58.8%,还有一些其他资料中的数据甚至在70%以上。此外,核桃中还含有一些矿物质、维生素以及植物甾醇等等。 核桃中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如果用来代替动物脂肪,对健康是有好处的。而其他那些营养成分,也是人们容易缺乏的。所以,说核桃是一种比较“健康”的食物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跟其他的坚果相比,核桃也没有突出的地方。 二、“补脑”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核桃补脑”的说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依据是核桃的形状跟人脑有形似之处。根据“以形补形”的思维,也就臆想出了“补脑”的功效。在古代,人们对自然和人体的认识极为有限,产生这种朴素或者说幼稚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局限。到了现代,人类对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认识已经如此深入,还相信这些臆想出来的“理论”,就未免过于天真了。 现代人(尤其是一些推销核桃产品的商家),很喜欢为“传统智慧”寻找“科学依据”。对于“核桃补脑”,他们宣称核桃中“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大脑发育。 实际上,这是一个“三重忽悠”。 首先,核桃油中的欧米伽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并不算有多高。跟芥花籽油(即双低菜籽油)相比,也只是“稍胜一筹而已”。核桃的油脂中,绝大部分是亚油酸,是欧米伽6。常见植物油中欧米伽6含量较高,营养指南建议是降低它在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占比。芥花籽油虽然欧米伽3少一些,但欧米伽6很少,所以欧米伽6/欧米伽3的比例比核桃油要更为优越。 其次,核桃油中的欧米伽3是亚麻酸(ALA),而通常传说“对大脑发育有益”的欧米伽3是DHA和EPA。亚麻酸在体内转化为DHA和EPA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实际的转化率非常低。 最后,即便是DHA和EPA,所谓的“对大脑发育有益”也只有一些很初步的结论,并没有靠谱的科学证据。除了脂肪含量高,核桃中的其他成分更没有特别之处。所谓“补脑”,完全只是臆想。 三、对于婴幼儿,核桃油甚至算不上“好油” 在讨论食物油哪种“更好”的时候,一般是指两个方面:脂肪酸组成和维生素E、甾醇等微量成分。 不同食物油中的维生素E和甾醇相差比较大。除了油的种类,加工过程的影响也很大。如果是直接吃核桃,或者冷榨未精炼的核桃油,这些成分的含量确实会比较高。但是,考虑到核桃以及核桃油的食用量,这些微量成分的含量高低对于总量的影响其实也比较有限。 再说脂肪酸组成。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对健康的影响不一样,对于成年人膳食指南的推荐是:总的脂肪供能比20%-30%控制饱和脂肪供能比不超过10%,多不饱和脂肪供能比6-11%,其余的为单不饱和脂肪。此外,一般还建议降低w6/w3的比值。 也就是说,希望是饱和脂肪尽量少,多不饱和脂肪适当,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其他部分由单不饱和脂肪来构成。核桃油的脂肪酸典型组成是:饱和脂肪9%,单不饱和脂肪13%,多不饱和72%(亚麻酸14%、亚油酸58%)。这样的脂肪酸比例不算差,相对于动物脂肪可以说是“好多了”,但跟其他植物油相比,也就没有好到哪里去。 婴幼儿对脂肪的需求跟成人不同。婴幼儿需要饱和脂肪,比如母乳的饱和脂肪含量就很高。母乳中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和多不饱和脂肪的比例是:4.8:4.1:1.2,核桃油的比例与母乳脂肪相差很大。此外,婴幼儿需要充足的胆固醇,在植物油中并不存在。简而言之,猪油和奶油对于婴幼儿都比核桃油“更好”。 四、核桃乳只是“有核桃味的糖水” 因为广告营销的成功,核桃乳俨然成了“补脑”的饮料。这,堪称一个成功利用消费者的错误认知而实现的“洗脑营销”。 比如市场上最著名的核桃乳,营养标签上明确标出了营养组成:蛋白质0.6%、脂肪2%、碳水化合物7.8%,而配料表中的前三位一次是水、白砂糖和核桃仁。 在食品类别上,核桃乳是一种“植物蛋白饮料”。不过从营养标签可以看出,其中的蛋白质少得可怜,而白砂糖用量比核桃仁还要高。根据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可以推测那个7.8%基本上就是糖。跟牛奶相比,核桃乳的营养价值不值一提。 作为父母,不要指望吃什么特定的食品能够让孩子“变聪明”。对孩子来说,全面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合理的玩耍和运动,是健康成长的根本。身体健康、努力学习,才是“聪明”的保障。
-
母乳的储存,这些问题你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办!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28 阅读数:1085
母乳储存,是让哺乳妈妈更方便、从容、自由的不可取代的利器。 不管你是因为出门无法带宝宝同行,还是因为工作需要背奶,提前储存好母乳都非常重要。 指导母乳如何储存的指南有很多,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修订了一份最新的母乳储存指南,还回答了很多妈妈们经常遇到的问题。 母婴育儿培训课程给大家这份指南可能跟你之前看过的有点不一样,关于这个问题,CDC也在下面的常见问题解答中做出了回答。 1.为什么关于母乳储存的时长,我会看到一些不同的建议? 答:母乳储存的时长会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储存的地点,储存的温度,温度的波动情况,以及挤奶时的清洁程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储存母乳时长,所以有时你会看到一些不同的建议。 同时,母乳的可饮用时间和最佳饮用时间也是不同的,具体看妈妈的个人取舍和当时的具体情况。 2.我打算把挤出的母乳放桌子上,然后直接给孩子喝,我需要注意室温吗? 答:要的。如果你居住的地方气温较高,或者是冬天家里开的暖气温度比较高,应该尽快把母乳给孩子喝。 如果几个小时内都不喝的话,最好放进冰箱。不过如果室温比较凉爽的话,母乳没那么快变质。 答:防止细菌滋生最好的一个办法,就是把母乳下降到合适的温度。 为了确保母乳低温保存,冰箱冷藏室的温度应该保持在4℃以下,冷冻室温度应保持在0℃以下。 不过,由于很多冰箱不会显示实际温度,所以你可以用温度计来测一下温度,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冰箱的设置,尤其是遇到停电或冰箱故障时很重要。 4.如果母乳已经在冷藏室放了好几天,还能放到冷冻室吗? 答:在冷藏室储存达到4天的母乳要么马上给孩子喝,要么直接丢弃。 母乳中有抑制坏菌滋生的物质,但是在冷藏几天后这些物质会开始减少,所以如果知道母乳在几天内都不喝的话,应该一开始就放进冷冻室。 5.家里停电了!我是不是要把所有的冻奶都扔掉? 答:未必。有时冻奶还是安全的,但这要看停电的时长,以及母乳解冻的程度。 停电时,不打开冷冻室的话,里面的食物一般可以存放48小时(如果只放了一半的东西大约是24小时)。放满的冷冻室里面,其他冷冻的物品能帮助冻奶冷冻更长时间。 停电后,如果不打开冷藏室的门,里面的食物可以保冷大约4小时。 所以,如果发生停电的情况,尽可能不要打开冰箱冷藏室和冷冻室的门。 来电后,你应该马上检查储存母乳的状况。如果冻奶开始解冻,但里面仍有冰块,还是可以再次冷冻的。如果母乳应该完全解冻,但摸起来还是凉的,你可以把母乳放进冷藏室,不过最多再放一天,超过时间就应该丢弃。 6.如果我在上班,应该如何存储母乳呢? 答:挤出的母乳也是一种食物,可以跟其他食物一起放在用来存放食物的冰箱里。 母乳不是“生化危害品”,把母乳和洗干净的吸奶装备放在公共的冰箱并不会带来健康风险。不过,挤奶的装备需要彻底洗净、擦干,并且存放在卫生的环境中,以免装备(和母乳)受到污染。 7.在旅途中如何正确存储挤出的母乳呢? 答:挤出的母乳可以放在隔热的保温袋中,里面放上冷冻的冰包,最多可以储存24小时,有冰箱后立刻放入冷藏或冷冻。确保母乳在饮用之前保持冷却状态。 如果没有可靠的储存方式,妈妈在旅途中可以考虑使用冷链运输的方式来托寄挤出的母乳,否则只能丢弃。在旅途中持续定时挤出母乳能帮助妈妈在与孩子相聚前保持奶量。
-
其实6岁离乳也没毛病 | 谈谈自然离乳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25 阅读数:1402
很多妈妈看后留言说,孩子一岁以后坚持母乳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这种辛苦主要来自于周围人各种异样的眼光和批评,甚至有人说“孩子15个月了还吃母乳,倒霉死了”。同时,家长也会很担心孩子大了离乳会更加困难,因为听说有6、7岁的孩子还在吃奶。 感谢各界科普人士,近几年很多人都开始知道: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建议是坚持母乳喂养到1岁,然后可以继续喂养到妈妈和孩子两个人都觉得必要的年龄;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是母乳喂养到2岁或以上。 问题在于,这两个建议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最长时间限制,因为到底多久离乳应该是很个人化的决定。但是,很多争议和讨论就因此而生,很多妈妈对于母乳喂养到2岁后,还应继续多久再离乳也拿不定主意。 泌乳顾问讲师能查到的文献结果是这样的: 美国儿科学会在给出推荐意见时引用了一篇研究,该研究中发现孩子6岁时,母乳仍然能带来益处。近年关于延长母乳喂养益处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同时,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自然离乳时间应该是2.5-6岁,且有研究发现,遵循自然离乳的家庭,孩子实现自然离乳的平均年龄是4-5岁之间。 自然离乳的最佳时机并没有绝对的年龄值 其实,母乳喂养时间的考虑如果纯粹从“身体益处”来看,真的没有必要限制年限,因为母乳不会“没有营养”,延长母乳喂养的各项短期和长期身体益处已经被各项研究所证实,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不少,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自然离乳这个词很形象地说明了停止母乳喂养的时机是交由孩子来决定的,期望孩子自己准备好了能自发地停止喝母乳。这个出发点和愿望是非常好的,但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它的重要因素,最终还是需要大家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和判断。 第一、妈妈和孩子双方的舒适度 母乳过程应该是妈妈和孩子双方都愿意,都觉得不勉强不被动。如果妈妈因为各种原因,在接受科普后仍不愿意继续延长哺乳时间,她的选择也应该得到尊重,而非被评判。 同样,如果孩子不愿意喝母乳而自然离乳了(要区分于婴儿期常见的“厌奶”),妈妈也不应该因为个人情感需求而强迫孩子继续哺乳。 离乳对很多妈妈而言,都是个既得到“解脱”又满是不舍的过程。绝大多数妈妈都能在不舍中接受孩子逐渐独立,也有少数妈妈因为自己的情感因素或者心理问题无法接受这种分离而试图给孩子更多控制。 既然说要考虑母婴双方的舒适度,那么,只要有一方对母乳觉得难以继续,其实就可以考虑结束母乳喂养了。 第二、孩子父亲的感受 在大家都在强调母婴舒适度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考虑孩子父亲的舒适度。 但是现实中确实有很多父亲在妈妈延长哺乳时间的时候,觉得自己与妻子之间的亲密感被破坏,甚至产生嫉妒的情绪。这也被认为是男性在妻子产后出现抑郁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决定孩子2岁以后继续哺乳的时间长度时,妻子还是应该与丈夫认真的沟通讨论。 沟通讨论应该不仅仅是单方面地说,“我知道什么样更好,你什么都不懂,听我的就成”,而是: “母乳有这样这样的益处,我的想法是……你怎么看?”; “如果继续母乳,你觉得我们怎样做才可以不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 甚至可以是“我觉得挺有压力,你能否为我提供支持?”…… 毕竟,父亲的育儿参与、良好的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因为坚持延长母乳时间,而使整个家庭氛围变得非常紧张、冲突不断,这时就需要考虑延长母乳是否弊大于利。 第三、划重点!母乳喂养和性教育 在欧美历史上,曾有几位母亲因为母乳喂养到孩子超过3岁,而被剥夺孩子的监护权,因为儿童保护组织认为母亲存在性侵犯孩子的可能。值得庆幸的是,在经过对母乳喂养科学知识的讨论后,这些孩子最终回到了妈妈身边。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整个社会往往把乳房和性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们都知道母乳喂养不应该被认为性侵犯,但是我还是认真考虑过如何平衡延长母乳喂养时间与性教育之间的关系。 所有我能找到的性教育建议,都会告诉孩子乳房是隐私部位,但是没有一个提及延长母乳时间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说,这在目前是一个被有意无意避开的话题。 听过儿童性教育课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对儿童的性教育中,我们应告诉孩子不能让别人看到和碰触自己的隐私部分,即使医生检查时也需要监护人在场。 我们还讨论了关于家庭中亲密接触的合适年龄,如父母和孩子共浴、给孩子洗澡、帮孩子便后清洁等,都有一个年龄界限,美国专家的共识中虽然对不同接触内容、同性亲子接触以及异性亲子接触都给出了不同的年龄建议,但总体来说这些年龄界限都不会超过6岁。 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认为,如果妈妈延长哺乳,但是却没有对孩子进行恰当的性教育,也没有向孩子解释性教育内容和延长母乳的意义不同,很多孩子在开始好奇异性身体和自己有什么不同时就很容易出现困惑。 所以,如果延长哺乳,妈妈们可能需要告诉孩子,母乳时孩子接触母亲的乳房,和医生检查时需要接触隐私部位一样,是一种必要而有益的活动。 但是,在哺乳以外的时间,妈妈需要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裸露身体,也尽量不要让5-6岁的孩子触摸妈妈的乳房作为睡前安抚,以此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妈妈的乳房是母乳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妈妈的隐私部位。 比如上篇文章留言评论中有妈妈提到的,“上初中的孩子对奶奶的乳房感兴趣,当着孩子面换衣服孩子都两眼发光,孩子还故意用胳膊去碰触奶奶的乳房……”。 这个问题里其实是青春期孩子开始对异性身体特征的好奇,其实是需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这个孩子一直和奶奶在一起的话,想必性教育是缺乏的,所以性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却不能认为这个锅要给母乳喂养来背。 此外,有个妈妈提问:4岁的女儿很喜欢一边喝奶一边触摸自己另一侧的乳房,继续给孩子喂奶会不会导致孩子以后是同性恋? 实际上,性取向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在我们生命早期就由激素特点、遗传和大脑结构所决定了的,并不会因为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而改变,也并没有研究证实养育方法可以导致同性恋。 第四、母乳喂养、亲子依恋、情绪表达 虽然我们现有的资料认为离乳应该综合考虑,而且即使6岁甚至6岁以上孩子再自然离乳都是正常的,但是我想提一点的是:孩子后期喝母乳更多是出于心理需求了。比如有些孩子把喝母乳作为了睡前仪式的一种,或者在紧张焦虑时安抚自己情绪的方式,或者纯粹是喜欢在妈妈怀里的亲密感…… 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需要学会用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和安抚自己了,妈妈和孩子之间也需要形成其它替代的亲密关系表达方式了。 通常孩子如果能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有所进步,他们自然离乳的时间就很有可能提前的。如果孩子持续处于混乱不安全的家庭环境中,亲子关系也不稳固,他们的离乳时间也有可能会延后,因为孩子会把喝母乳作为和妈妈之间亲子链接的一种保障。 所以,如果孩子自然离乳的时间延后很多,妈妈们还是需要考虑在亲子互动方式、孩子自己的情绪表达和疏导能力等方面有所努力了。 总结: 1.离乳时间早晚和“恋母情节”以及性取向无因果关联; 2.孩子自然离乳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在妈妈逐步引导下进行的,都需要综合考虑几个因素做出个体化决定; 3.延长母乳喂养的同时需要兼顾儿童性教育; 4.注意亲子互动模式的改善,以及孩子情绪表达和疏导能力的提高。
-
在早期干预康复训练时,宝宝总是哭是怎么回事?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24 阅读数:1590
而今天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和大家要聊一聊的,却是在早期干预或者康复训练中,宝宝的哭意味着哪些可能的事情。 也许,本文看完并不会有一个对照性的答案,但这些却是一个理解宝宝的良好开端,也希望在各种哭闹前,家长可以从容的逐一排查,直到发现宝宝的问题。常见的哭闹有很多,我们今天不全部展开,仅仅限于训练过程中的哭闹。 1)不在最好的状态 每个宝宝的状态是有所不同的,成人也是一样,什么时候的状态最好,是需要家长慢慢摸索的。 刚睡醒的15分钟后? 刚吃饱的30分钟后? 逗引宝宝开心10分钟后? 外出逛一圈之后? 陪宝宝讲一个故事之后? 见到了某一个特定亲人之后? 必须抱着某一个玩具之后? 趴在妈妈身上10分钟之后? ................. 各种情况均有所发生,至于哪一种情况之后,宝宝的状态最好,则需要妈妈们自己探索,在宝宝最好的状态时做干预,效果也是最好。否则,一碰就大哭,你也没辙。 2)营养不足 奇怪的是为什么不是宝宝饿了,而是营养不足?宝宝是否饥饿,然后哭闹,这个是太普通的哭闹状态,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 而这一条,我们要说的是营养不足,很多宝宝到了辅食阶段后,妈妈很容易忽略奶液的持续摄入,更有很多老人家认为宝宝早产,能开始吃饭了就多吃饭,奶要少喝点没营养,俗不知对于2岁以前的宝宝来说,奶液才是Ta的正餐,保证每天足够的奶量,是保证有一个好的体质的基础,矫正6个月以后的宝宝,每天的奶量,最好保证在500-600ml左右,该补充的营养素也一定要补充,这样才会有一个好的体质应对较大强度的训练。 营养不足会造成宝宝骨骼、肌肉等发育不良,没有较好的“身体硬件”支撑,长期之下宝宝训练时只会越来越虚弱,异常的哭闹也会越来越频繁,保证宝宝营养的摄入,是良好训练效果的基础。 3)认生不熟悉 试想一个陌生人,你从来没见过,一见面就让你躺在地上开始摆弄你。 你说不出,还不能抵抗,会是什么感觉? 当然会忍不住大哭起来,委屈啊。 宝宝心里苦:这谁啊,救命啊,你干嘛啊 有很多宝宝的社交适应能力比较弱,对于陌生人的熟悉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很多妈妈会走入一个误区,找一个训练师做了几次训练总是哭,然后立刻就换一个,结果发现,无论怎么换宝宝都在哭,就认为是孩子问题,其实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尽快固定一个训练师,在头几次训练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不是练得好不好,而是和这位训练师交流、适应的好不好。在充分适应后,良好的配合才能出来,宝宝的哭闹情况才会减少,每次总怀疑这个怀疑那个的妈妈,首先要看的就是你的宝宝自己是否适应了。 4)过度治疗导致过度敏感 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就开始给予大量的治疗,神经营养液、高压氧、电疗、脑循环、功能训练、言语训练、感统训练.................... 有时候一个矫正3个月不到的孩子,一天内可以做六七种治疗,美其名曰:综合治疗,多管齐下,预防后遗症。 但实际上,一个本来就早产,体质薄弱,或处于疾病恢复期内的宝宝如此大量折腾,往往会造成新的伤害。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睁开眼就训练,结果就是身体好不好不知道,心理一定被摧毁了。一个孩子的健康,叫做“身心”健康。有“身”也有“心”,只管“身”不管“心”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早期干预不是“早期折磨”,更不是“早期虐待”。 神经系统的恢复一定是建立在开心、愉悦、享受的基础之上,任何让孩子昏昏沉沉、大哭大闹的治疗,都是有悖于最先进的康复理念的,除非是有较强的循证医学支持。否则,可以停一停,让宝宝喘口气歇一歇再说。过度的治疗会引起宝宝全身异常敏感。不仅是生理,心理上更是一种创伤。 请记住,无论哪种干预和训练,都要在宝宝不哭闹的情况下进行的! 5)只看动作不看宝宝 许多一开始接触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的妈妈,往往会有一个通病:只看动作不看宝宝。 因为心里焦虑,每次在给宝宝做训练时,满脑子都是下一个动作是什么,甚至身边有一个小本子记录着每一步,一遍扭头看本子,一遍给宝宝做训练,宝宝的状态在她们眼中完全忽略。 嘴里还不停地说:哦~~不要哭,马上就好。 如此训练,也难怪宝宝心里苦了,如果对于新手高危儿父母在训练时,可以先买一个假娃娃,然后在它身上练习,直到你可以闭着眼流畅自如的完成训练动作,然后再给自己宝宝做,不然你怎么下的去手,拿着自己亲生骨肉练手啊~~~ 不看宝宝状态,不看宝宝情绪,不看宝宝反应,一味奔着训练动作要完成的家长,都是需要反思,并且立刻停下,你少做几天训练,再重的宝宝也不会有问题。 但是你错误的训练,将会让宝宝情况加重加深,焦虑和紧张会害了你也会害了宝宝,想让宝宝不哭,首先要平静的是你的心,而不是学一套所谓的“神奇”方法。 6)休息不好,导致训练效果不好 很多妈妈会担心高危儿宝宝会有后遗症,这种担心焦虑往往非常的“过”,以至于宝宝在睡觉时,也要伸出“魔手”,给宝宝做上几遍“训练操”。但恰恰被忽略的是,宝宝良好的睡眠本身就是“最好的康复”,处在深睡中的宝宝,大脑神经可以很好地自我修复。身体的各项机能的协调性,也通过睡眠逐渐的恢复,尤其是宝宝白天活动后,骨骼、肌肉都需要一个自然状态下的放松。但是好好地睡眠却屡遭“魔手”,导致宝宝始终不能进入一个较好的睡眠状态。 谈何恢复?谈何健康? 请家长记住:睡觉就是睡觉,睡觉才是最好的恢复过程!千万别再睡眠过程中打扰Ta。 否则你以为你是好心,其实是在“破坏”。同时,长期睡眠不好,也会导致宝宝整个精神状态失衡,无论哪些训练都会大哭大闹,对于这种情况,休息几天,好好地睡一睡,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实,每个家长都是非常爱孩子的,只是这种爱往往充满着焦虑感。对于早期干预或者治疗意义的康复训练,我们有时候要做的不是加法,反而是要反思一下,多做做减法。 孩子,仅仅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孩子,他们承受不起那么多高强度的练习,找到一个好的训练师,一同探讨探讨宝宝的训练状态,一起配合调整日常作息和家庭训练计划。即使你只会某一个小训练方法,只要是在宝宝开心、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的,效果都会比平时好上数倍。 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再次提醒家长,宝宝的训练过程,一定是一个愉快、放松的过程,任何让宝宝大哭大闹的训练,都要警惕起来,过度治疗不但不会让宝宝健康,反而会让宝宝遭受新的伤害。 希望每个家长都可以解除焦虑感,重新给宝宝一个全新的母爱,情况一定会好转的。
-
婴幼儿抚触:梅奥诊所推荐这样做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23 阅读数:995
在做泌乳顾问讲师的过程中,常常听新手爸爸妈妈说,不知道该怎么跟小宝宝互动。小婴儿浑身软软的,爸爸妈妈抱在怀里都怕摔呢,除了对他唱唱歌讲讲故事,还有其他不这么“文艺”的沟通方法吗? 全球顶尖的医疗机构梅奥诊所给大家支招了。诊所的专家说,想滋养宝宝的身心,跟他培养感情,给他抚触呀! 一、给婴儿抚触有什么好处? 研究证实,婴儿抚触有益身心健康,具体表现在: ▶鼓励你与婴儿进行互动 ▶有助于婴儿放松和睡眠 ▶减少婴儿体内控制压力的激素 ▶减少婴儿哭闹 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科学家已经发现,用合适的力度对早产儿做抚触能促进他的生长发育。 二、什么时候抚触最好? 婴儿进食后过早抚触有可能导致呕吐,所以至少等45分钟后再抚触。 另外,请关注婴儿的状态。平静和满足状态下的婴儿能更享受抚触。如果婴儿扭头或身体僵硬,可能不是抚触的好时机。 三、如何抚触? 给婴儿抚触需要提前做准备,且需要一些基本的技巧。 (1)创造平静的氛围,具体可以这样做: ▶在温暖安静的地方抚触 ▶脱掉你的外套 ▶把婴儿放在面前的毯子上 ▶跟婴儿进行眼神接触 ▶告诉他到抚触时间了 (2)控制抚触的力度 一开始采取轻柔的触摸,避免挠痒,以免刺激婴儿。婴儿长大一些后,可以逐渐增加力度。 (3)缓慢轻抚和揉捏婴儿身体的每个部位 (4)保持放松的状态 在抚触的过程中,温柔地与婴儿说话,也可以唱歌或讲故事。叫他的小名或直接说“放松”也能帮助他放松下来。 (5)观察婴儿的反应 ▶如果婴儿表现出很享受,你可以继续抚触; ▶如果婴儿有抗拒或不安的表现,停止抚触,晚点再尝试。 四、需要使用抚触油吗? 随你个人习惯。 有些父母喜欢用油,防止抚触过程中手掌与婴儿皮肤的摩擦,有些父母则感觉用油很麻烦。 如果你选择用油,注意选择无味和可食用的油,以防婴儿吃进嘴里。 为了防止皮肤敏感或过敏,使用前先在婴儿皮肤上抹少量测试,观察没问题再继续使用。 五、如果婴儿有健康问题,是否可以做抚触? 如果婴儿身体不适,在婴儿抚触前请先咨询医生。 你还可以让医生推荐婴儿抚触的专家或其他有执业资格的指导师,指导你根据婴儿的特殊需求进行抚触。 给婴儿做抚触也是需要磨合的。一开始孩子可能没那么配合,需要父母有耐心,多尝试。这是一项好处多多的亲子活动,既沟通了爸爸妈妈与孩子的感情,又有益于孩子的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不是不愿意尝试抚触,而是不敢尝试,不知道怎么做。 别怕,懿英推出了多期IAIM认证【国际婴幼儿抚触讲师】课程,帮你成为国际认证的抚触讲师,开设婴幼儿抚触课堂,拓宽服务产品,增加收入来源。 并且为了大家学习的方便性,我们在11-12月,天津、昆明、上海,都有开设芳疗抚触培训课程,大家可以就近选择。
-
益生菌多吃无益,反而有害?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21 阅读数:1902
这些年,益生菌的作用被越传越神,宝宝的任何问题似乎都能跟益生菌扯点关系。但是,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看似人畜无害的益生菌是否真有使用的必要?下面就请母婴育儿培训课程老师给大家说一说。 一、益生菌到底是啥 「神药」的背后都有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早在一个世纪前,俄国动物学家ElieMetchnikoff(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注意到保加利亚有一个山区人群的平均寿命特别长,他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以酸奶为主食,因此他推测长寿的原因可能跟酸奶中的一种乳酸杆菌有关,后来他就把自己用来制作酸奶的细菌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Bulgarianbacillus),也就是最早的益生菌。 此后,各种各样的益生菌就相继被发现和应用,其中以产乳酸杆菌(如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非致病大肠埃希菌、酪酸杆菌、唾液链球菌和布拉氏酵母菌最为人们所熟知。 再后来人们对益生菌的临床应用展开各种各样的研究,部分研究发现,益生菌和我们的肠道菌群之间有「协同帮助共同进步」的关系,能够据此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调节免疫等。 有了那么好的背景故事,又有这些治疗上的理论基础,所以这些年,益生菌市场尤其活跃,几乎就要成为一个万能「神药」。 二、宝宝拉肚子和便秘都上益生菌? 急性腹泻是一种症状,可能由多种不同的原因引起,遇到宝宝腹泻正确的做法是防止脱水和积极地查找原因,不分清红皂白给宝宝服用益生菌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尽管过去有很多关于益生菌的研究,但是结论各不一样,关于哪些菌有效,吃多少有效,吃多久有效,作用原理是什么……一直没有达成统一共识。 例如2010年一项纳入了63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益生菌可以缩短成人和儿童平均腹泻时长达1天左右,但仍然不清楚是否能减少腹泻引起的并发症如脱水和营养不良。 时间来到了2018年,发表在世界顶级医疗杂志NEJM上的两篇论文无疑对益生菌是两记闷拳,PECARN研究和PERCPROGUT研究不约而同地,以鼠李糖乳杆菌(LGG)这一益生菌界的热门选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均得出了惊人的结论:LGG治疗儿童急性腹泻跟安慰剂没有显著差异。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其抗酸能力、肠道定植能力和诱导肠道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给宝宝服用任何益生菌都能获得相同的益处。 便秘同样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在儿童中较常见的原因为饮食改变和环境因素,属于功能性便秘。因此,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和调整排便习惯是最常采取的措施。 益生菌在便秘上的境遇更为尴尬,现有的研究认为,益生菌无论是对于增加排便次数还是缓解腹痛的次数,跟安慰剂都没有显著的差别,不支持益生菌用于儿童功能性便秘。 三、宝宝肠绞痛益生菌来帮忙? 肠绞痛(infantilecolic)是特指不明原因的良性的婴幼儿过度啼哭,是一个不准确且骇人的说法,并没有证据能证明哭吵是由于肠痉挛引起的疼痛,现在更倾向用「过度哭吵」这个词。 引起婴幼儿过度哭吵的原因可能跟胃肠不适、生理、心理甚至社会因素有关,「肠绞痛」通常在3~4个月龄后自行缓解。 基于「肠绞痛」的多因性和良好的预后,目前世界公认的一线干预方法如改变喂养方式,多样的安抚技巧就能有效缓解婴幼儿的过度啼哭,而不论是益生菌,还是西甲硅油都是在安抚大人情绪,对孩子本身帮助不大。 四、益生菌能预防新生儿黄疸吗? 新生儿黄疸是最常见的一种临床症状,是由于血液中游离胆红素过高沉积到皮肤、角膜中出现的黄染现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几乎所有的新生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胆红素生成速度是成人的2~3倍,而清除(代谢和排泄)能力却可能只有成人1%。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的1~2周内退去,无需任何干预,药物方法来预防生理性黄疸实在没有必要。 另外,胆红素清除的快慢取决于肝脏的代谢能力,肠道排泄能力的提高主要靠正常的喂食。宝宝刚出生,多吃母乳多拉粑粑才是王道,即使是病理性的黄疸,也是通过照射蓝光甚至更综合的治疗。 五、婴幼儿过敏性疾病也吃点益生菌? 湿疹和哮喘是婴幼儿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而且这两种病症常常同时存在。全球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普遍增长,一方面被认为可能跟近几十年来环境的急剧变化有关,一方面也可能跟生命早期过少的微生物暴露有关(也就是俗话说的养得太干净了),尽管这些关系在动物实验上被证实,但要推演到人体身上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能证明益生菌及其衍生物对过敏性疾病有效,甚至有些研究表明益生菌对湿疹和哮喘毫无用处。另外,美国儿科学会和欧洲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学会等世界权威机构均不推荐益生菌用于预防任何过敏性疾病。 六、益生菌百利无一害? 「虽然益生菌没有宣称的这么神奇,但至少没什么坏处啊」——持有这种观点的宝妈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 全球有至少8例鼠李糖乳杆菌相关性新生儿脓毒血症被报道出来,虽然这几个病例都有各自的危险因素,但无一例外都是长期过量地服用了益生菌; 酵母菌引起的菌血症也屡有报道,这其中就包含我们熟知的布拉氏酵母菌; 国内使用较多的蜡状芽胞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某些菌株被发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而且具有一定的毒力和侵袭性,其潜在的公共卫生危险性已经引起了专家们的忧虑。 另外,目前所有的益生菌产品的含量没有标准,剂量无法确定,疗效难以评估,这是更大的隐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益生菌诞生在欧洲(保加利亚是东欧国家),但欧洲人却是对它很不友好,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欧洲对益生菌管理最为严格,2019年以来欧洲食品安全局全面驳回所有宣称具有健康功效的益生菌产品的注册申请,欧盟委员会甚至禁止厂商在产品包装上印刷「Probiotic」相关字样。 美国FDA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对益生菌产品的监管也是动作频频,其中就包含2010年对某知名乳制品巨头的益生菌饮料开出了一张高达2100万美元的罚单。 益生菌广受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互联网上各色媒体的断章取义肆意宣传。事实上,迄今为止所有关于益生菌的研究结果均未能提供让人信服的数据。 总的来说,益生菌及其衍生产品的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适用宝宝少数情况的辅助治疗,错用滥用还可能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聪明的宝妈们get到了吗? 免责声明:数据更新于2019年9月17日。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
哺乳妈妈可以打流感疫苗?嗯!宝宝也能跟着受益!
出处:懿英 发布时间:2019-10-17 阅读数:1075
秋冬流着鼻涕、头疼、发烧的你,会渴望有特效药解救自己吧。其实还真有防未病的“特效药”——接种流感疫苗。为了让孩子少遭罪家长们对这个更积极,四处寻疫苗。那6个月内的孩子更脆弱怎么保护?哺乳妈妈要不要、能不能接种呢?下面就和上海懿英哺乳指导课程老师来回答你。 一、为什么要接种流感疫苗? “哺乳期折腾什么呢,以前没接种过,现在也不接种不就好了?” 当然不是,现在我们有孩子了呀,接种不止自己被保护,还能保护孩子。 虽然此刻可能感觉意义不大,但真到流感季节宝宝不幸中招,宝宝不舒服,挂号排队难,输液可能连座位都轮不上。 未雨绸缪,有能预防的手段当然值得尝试,尤其对于6月龄以下还不能接种疫苗的宝宝,妈妈接种更重要。不被传染的妈妈不止让宝宝少接触到了病毒,还把接种产生的抗体派驻到了宝宝体内,同样有效预防了流感。 哺乳期妈妈接种流感疫苗后婴儿发热的呼吸道疾病可以减少了36%,6个月流感发生率减少了63%。「1」所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建议很明确:可以打,而且是建议打。「2」 二、为什么预防接种中心不给打? 对于一些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来说,阻止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免责,也有可能是知识盲区或者没有及时更新。在以往的疫苗说明书中,哺乳期确实曾经作为禁忌被列出来,但现在已经更新了。 在查到的北京天坛、长春生物、华兰生物等9家企业生产的多种流感疫苗说明书中,禁忌人群都没有提及哺乳期女性。其中深圳赛诺菲生产的流感疫苗明确标注“本产品可以在哺乳期使用”。「3」 所以,妈妈们在和接种工作人员沟通时可以明确告知自己已经充分了解过说明书上没有禁止哺乳期接种,也知道接种的好处,接种意愿强烈。 哺乳期并不是一种桎梏,当哺乳妈妈遭遇困境时,希望这些科学的知识能帮你挣脱束缚,给自己和宝宝更好的保护。参考文献:1.MaternalVaccinationandBreastfeedingPhilipO.Anderson;BREASTFEEDINGMEDICINEVolume14,Number4,2019aMaryAnnLiebert,Inc.DOI:10.1089/bfm.2019.00452.Centers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recommendedadultimmunizationscheduleforages19yearsorolder,UnitedStates,2019.Availableathttps://www.cdc.gov/vaccines/schedules/hcp/imz/adult.html?CDC_AA_refVal=https%3A%2F%2Fwww.cdc.gov%2Fvaccines%2Fschedules%2Fhcp%2Fadult.html#vacc-adult(accessedFebruary12,2019).3.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说明书——深圳赛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