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什么?母乳性黄疸应该怎么办?
时间:2015-07-27 00:44:48
阅读数:1121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7天出现黄疸,在10-15天达高峰在第三周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婴儿黄疸仍然明显,维持在1.5-15mg/dl第2-3个月逐渐消退,在满月左右,胆红素浓度仍维持在15-18mg/dl并不是很少见(参考资料Alonso EM.J Pediatr 1991;118:425-430)母乳喂养的婴儿黄疸超过2周时,应注意粪便的颜色是否正常。医生有时候想确认你的宝宝是否是母婴性黄疸,他可能会建议你停喂母乳2-3天(也有地区只要求停一个下午或者几个小时观察),如果停喂后宝宝的黄疸改善,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说明是母乳性黄疸,视为安全,可以恢复母乳喂养并注意观察。母乳性黄疸轻者无需特殊处理,若黄疸明显,当胆红素高达256.5μmol/L(15mg/dl)以上,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之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只要宝宝的胆红素不是很高,许多妈妈完全可以继续喂母乳。如果黄疸没有改善,胆红素水平没有降下来,需要儿科医师做进一步的检查。
通常母乳性黄疸对婴儿的生长和发育并无多大影响,只要宝宝体重增加正常,胃纳良好、睡眠活动正常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因此一旦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家长无需太过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