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博士《按需喂养与亲子同室》讲座后记
“按需喂养”和“亲子同室”这两个主题一直是母乳哺育挂在嘴上的内容,王老师几乎在每次讲座和培训里都会提到,之前也有做过相关主题的演讲,但是真的是常听常新,每次都能获得新的东西。
每次举办母乳哺育的讲座,很多家庭都是抱着学习某一种知识,或者说是某一种技能,但是渐渐地却在讲座的过程中发觉,这更像一趟灵性的旅程,我们谈论的不仅是孕育或者哺育,而在谈论着一个女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
王老师说:“孕育是女人看见自己的机会:唤醒女性身体能量,滋养女人内在渴望。”
生命给我们机会去感知孕育诞生和哺育的过程,这个奔着分离而去的过程,也许收获并不是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成熟,因为他们从来不属于我们。
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看见自己,并因此唤醒自己,看到自己的能量,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加精彩。
亲子同室——互动
孕育和哺育是生物本能,而喂奶哺育这件事,其实和世界上好多事一样,期待众情相悦,因为一个人搞不定。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与整个环境的互动,而人又是环境的一部分。对于小宝宝来说,母亲和家人就是他们最早接触到的“环境”。
这种互动带来的成长,可以在人脑部神经元的链接细密度里看出,从出生到六岁,脑部在急速的发展,但是14岁时,相较于6岁时,神经元的网络却变得稀疏了。
有人会惊讶于神经元凋亡的情况,但当我们回顾0-6岁及6-14岁与孩子互动的情状或者能解释一二,我们会不顾形象地对着小娃娃嘟嘟嘟做鬼脸,也不会为孩子做出每一个举动惊叹击掌,当大孩子们要求我们陪伴的时候,我们也更多的习惯拒绝,因为我们觉得他们已经有足够的独立能力,可以一个人呆着。
亲子同室——需要
我们常常忘记在一起的重要。
当我们谈及亲子同室的时候,很多人把它仅仅当做一个学术课题,而忘记了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和需要。
我们想说,孩子应该和他的母亲,他的家人在一起,而母亲也需要和她的孩子和家人在一起。
科学家在记录放在婴儿车上的宝宝,和与亲人皮肤接触的孩子的哭闹时长时发现:
皮肤接触的宝宝相较在婴儿车上的宝宝累计哭闹时长少得多。
我们能确认,分离的婴儿哭得更多。而科学家们也把这样的哭泣称为“分离呼唤”。
科学家们那么说:孩子哭泣时,他们在呼唤我们;他们安静时,他们在等待我们的到来。
而类似的研究在亲子同室和婴儿室的宝宝身上也得到了雷同的结果:
亲子同室的宝宝在第一小时的累计哭闹小于1分钟,无惊吓,婴儿室的宝宝哭闹10分钟,惊吓12次;亲子同室宝宝在头四个小时里累计哭闹2分钟,婴儿室宝宝哭闹则为38分钟;亲子同室的宝宝吸吮力也较婴儿室宝宝高。
对健康的母子而言,产后让母婴分离会带来危险。
亲子同室——经验
婴儿室的设置源于战争后医院内,医院内存在的绿脓杆菌造成婴幼儿死亡,所以医护人员认为将婴儿隔离在一个清洁固定的区域会更好,事实也正如他们预想的那样,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
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却被一直沿用了下来。
想起妈妈烧鱼的故事:小时候因为没有更大的锅子,所以煎鱼的时候需要把鱼切成两段烹调,后来女儿嫁人了,妈妈去看女儿,看见女儿有大锅子,却仍旧把鱼切成两段,便问为什么,女儿答:因为我看你是这样做的。
“过去的经验造成现在的你,现在的你影响未来的决策”,经验在生命中累计,经验也让神经元不停链接,神经可以再生,而我们的经验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命因此获得扭转的机会。
来,让亲子同室,让在一起再次成为我们的精神意念,成为我们牢固链接的神经元。
亲子同室——参与
并且,亲子也不应仅限于母亲和孩子。
先生也可以“喂奶”。
爸爸的胸部可以承载的很多很多,包括提供一个柔软真实带温度的乳房。
亲子同室——支持
关于男人和女人,现场有个即兴的小调查,老师问爸爸:下辈子愿意当男人还是当女人?
在场的爸爸表示无所谓,男人女人都可以。
但当老师问现场的女士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的女士都表示,还是做男人好。
女性在如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承载了许多身份压力,也许是无形的,成就了我们内心无意识,女性常常无意间就成了各方压力的磨心。
而父亲丈夫的主动参与和共同承担,妻子的坦然接纳和乐见其成,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同室”,能解放一部分女性压力的同时,也给家庭带来共同前进的正能量。
据我们了解,近年来,女性产后抑郁发生的情况并不鲜见,但女性的这一问题却十分容易忽略。
一项调查显示: 82.6%受访者的忧郁指数超过13分,落在需要请专科医师处理的红灯区;12.9%为10分至12分,应追踪评估或咨询医师。值得注意的是,在“我曾有想要伤害自己的念头”这一题中,67.1%的孕产妇回答“很常如此”。
而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哺育路上的“障碍”,让母亲享受不到亲子哺育的乐趣,无论母乳本身有多么好。
遇到情绪问题的母亲,却常常被家庭或者社会认为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或者为了成为大家眼中足够好的母亲,而承受更加巨大的压力,造成问题持续严重。
在夜奶造成困扰的个案中,忧郁常常是造成哺乳母亲睡眠问题的重要原因。
从实际研究中我们能了解到,母乳哺育的母亲能获得更多睡眠时长,并拥有更高的睡眠质量。
吸吮刺激产生的泌乳激素会让脑垂体同时分泌帮助睡眠的荷尔蒙,这使得母乳妈妈在喂奶后能够跳过浅睡眠直接进入深睡眠,使得母乳亲喂妈妈的睡眠质量高其他喂养方式的妈妈。
我们可以用各种研究支持告诉大家:自然喂哺很好,大自然给了许多福利。
但完成自然喂哺的过程,需要切实的支持。
亲子同室的安全建议:同室不同床,避免烟酒药物,避免危险的环境因素等。
亲子同室——按需喂养
当我们能做到亲子同室,按需喂养或者早期的频繁喂养也成为可能,当我们更好发现和回应自己身体的呼唤,我们也会收获自己所期待的坦然和满足。
去发现自己的需,孩子的需,亲人的需——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按需喂养”。
对于早期能做到到亲子同室和频繁哺乳的母子来说,我们会了解到:
1、它会让发生高数值黄疸的情况减少:在观察的所有孩子中,产后24小时内,频繁哺乳0-2次的母子,孩子6天后黄疸发生的比例是28.1%,而频繁哺乳9-11次的孩子没有一例发生黄疸。
产后三天平均哺乳次数在5-6次母子,孩子的胆红素值平均为10.7;喂哺次数在11次以上的母亲,胆红素平均值为4.8.
2、它更适应孩子的胃容量
对于第一天的5-7ml的弹珠胃(弹珠胃意味着孩子的胃不但容量小,而且没有什么弹性)来说,每次喂哺吃到的乳汁并不需要很多,而母亲的初乳量在30-100ml之间,便是要通过频繁多次的少食多餐来获得需要的乳汁。
之后随着乳汁分泌量的增加和稳定,孩子的胃容量也在增长之后趋于平稳。第三天胃容量在22-27ml之间,第十天在60-81ml之间,6天到六个月的孩子胃容量在60-120ml之间。
3、它更匹配孩子的休息及清醒形态
在分娩后2小时左右的清醒时间结束后,孩子会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时期,孩子的睡眠形态以浅睡眠为主,小宝宝很难有连续长时间的睡眠,而在睡眠的间隙,正是他们获得乳汁的时刻。相对而言,第一天的孩子可能更加安稳些,因为生产是个辛苦的过程,他们需要休息和调整,但在20小时后,孩子需要乳房的频次可能会让新妈妈感到第一天的小天使突然消失了,而这通常都不意味着乳汁不足。
观察孩子的需要:
宝宝们也用着与生俱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需要,而这些行为通常都能在我们身上找到成熟版本。
这些身体语言其实非常相似,只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在婴儿身上我们却容易忽略。而若我们常与他在一起,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想要吃奶的动作,其实就类似我们想喝一杯水时的表现。
伸手-握紧-送嘴-张嘴-伸舌-吸-吞-咽,孩子也是如此,当孩子开始有明显的手部动作并且趋向嘴,伸舌时,或者就在表示,妈妈我想吃点什么。
所以,当孩子的手指握紧紧靠胸腹,嘴巴做出吸吮张开闭合的动作,伸舌头去寻乳等,都可以尝试喂奶。
而当孩子身体放松伸直在身旁,手掌张开,伸直推开照护者的时候,就表示他等一会儿才需要喂养。
有些情况下,孩子也会自己吃手以自我安抚,如果他的情绪稳定,不喂奶也可,因为吃手本身也是孩子运动的一部分,也说明孩子身体控制的本领在持续提升。
我们看着孩子成长,也体会着自己的成长,并因着自己的成长带给孩子更丰富的体验。
母乳哺育可以改变世界
母乳哺育也在给世界带来大大的益处。
母乳是女人身体的无限资源,当遇到天灾人祸时候,当我们无法保证干净的水源和食物供给的时候,每个拥有正常脑垂体和胸部的女性,都可以在孩子的吸吮刺激下产生乳汁。只要吸吮在,我们不会担心母乳会干涸,会没有奶。
而每一位正在哺乳的母亲,都在为在大范围遭遇资源危机的地球,做着自己重要的贡献。
每个哺乳母亲都在改变世界。
相信每一个孕育中的哺乳中的女人,都能在这个过程里看见自己无限的力量,成就自己,也成就世界。
试试看,去相信本能的力量,去遵从本能的呼唤,也许你会看到一个不同于其他人所描述的世界,看到自己身体里蕴藏的无限的能量。
Jack·Newman医生说过,想喂母乳需要三个要素:正常的脑垂体,正常接收刺激的乳房,和想喂母乳的信心。
生孩子都可以了,还有什么做不到的,相信你自己。